“别子为祖,继别为宗,继称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,有五世则迁之宗。百世不迁者,别子之后也”(《礼记·大传》)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
A、禅让制
B、宗法制
C、分封制
D、郡县制
“天子适诸侯,曰巡狩,巡狩者,巡所守也。诸侯朝于天子,曰述职,述职者,述所职也。无非事者……一不朝则贬其爵,再不朝则削其他,三不朝则六师移之。”(《孟子·告子》)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A、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
B、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、姻亲关系
C、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
D、当时常有诸侯“不朝”的现象
有学者认为:“西周的封建社会,从纵剖面看,是一个宝塔式结构,王室之下,有几级的封建,从横切面来看,统治阶级中,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”。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    
A、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
B、具有家国同构、家国一体的特点
C、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
D、“天下为家”开始取代“天下为公”
小明喜欢看历史剧《烽火戏诸侯》。这个历史典故讲述了西周时期诸侯国因信守义务,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。这个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           
A、分封制
B、宗法制
C、郡县制
D、礼乐制度
许倬云先生在其《西周史》中所说,“商周的封建,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”。周初“封建”的实施主要基于
A、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
B、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
C、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
D、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
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,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该是
A、周王——卿——诸侯——士
B、周王——诸侯——卿大夫——士
C、周王——诸侯——士——大夫
D、周王——大夫——士——卿
西周推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
A、巩固奴隶制统治
B、确定王位继承人
C、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
D、确立财产的分配和地位的高低
在西周某一个封国的宗法体系中,处于大宗地位的是
A、周王
B、士
C、卿大夫
D、该国国君
《荀子·儒教》记载:周初“立七十一国,姬姓独居五十三人”。这说明
①周的封国中,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②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,团结同姓贵族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
A、①②
B、①②④
C、③④
D、④
《礼记·曲理下》:“天子死曰崩,诸侯死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,庶人曰死。”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
A、宗法等级制
B、皇权专制
C、中央集权制
D、分封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