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目:


材料一:今年的11月11日,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天,“双十一”已然成为一种行业集体行为和商业现象:各大商家均提前或者同时开始促销,以期在这一波购物高峰中分得一杯羹。据统计,仅淘宝、天猫商城的总销售额已突破了191亿元。
191亿究竟意味着什么?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,今年10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934亿元。以此计算,10月每天零售总额为611亿元,这意味着阿里巴巴“双十一”狂欢节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.2%。在购物天堂香港,8月份日均零售额也不过9.3亿元人民币,阿里巴巴“狂欢一天”的交易额相当于香港三周的零售额。
材料二:不过,191亿的惊人业绩并没有让所有人满意。2010年起经营网店的田宇是天猫5万商户主中的一员,在“双十一”顺利刷新网店销量后,田宇尴尬地发现其收益远不如预期。为了“双十一”,整个团队都在加班工作,当天销量创下了50万元的纪录,但除去折扣、提成和人工成本,可能只赚了不到1000块钱。
每一轮大型促销过后,市场都难免出现一段时间的萧条。“双十一”大促销带来的消费热情逐渐散去,其带来的后遗症逐步爆发。近日在调查中发现,不少店家近期的销售量出现直线下降,消费透支现象明显。“双十一”过后多数“促销商品”的销售量出现明显下滑。以一款某知名童装品牌旗下热门童鞋为例,销售记录显示该款产品月成交高达1590件,但在11月12日至11月17日的近一周时间内仅仅成交了14件。
“双十一”是对消费力的透支。有专家认为,在本来可以平滑的销售曲线上人为地拱出一个波峰,由于蚕食效应未必真能带来多大的实际增量,却令商家的仓储、物流、客服等环节直冲瓶颈。同时,“双十一”促销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消费者唯价格是从的陋习,拖着中国的电子商务公司集体远离健康毛利。
材料三:“双十一”几乎成了中国版的“黑色星期五”。在美国,感恩节的第二天被称为“黑色星期五”。那一天代表着圣诞节大采购的开始,商城集体推出大规模促销。每年11月和12月是欧美的传统节日购物季,这两个月的零售销售额约占全年1/3。
美国全国零售联合会(NRF)发布调查报告说,33%的人在感恩节之后涌进商场,比例明显超过去年的27%。今年的“黑色星期五”为美国零售商带来了450亿美元的销售额,有2.12亿消费者进出商店。尽管“黑色星期五”购物热火朝天,但这种火热似乎却折射出另一种意义的萧条。有评论称,“黑色星期五”的火热正是因为很多人平时都不敢花钱买东西,都等着感恩节之后的开启降价折扣商品的“购物季”再出手。
(1)分析材料一、二中反映出哪些经济信息?运用《经济生活》相关知识谈谈如何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?
(2)“双十一”促销,到底是中国扩大内需进程的必经之路还是商家一厢情愿的揠苗助长?请运用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。
(3)结合材料中对中美两国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分析,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。
这里显示答案和解析